【关于增加话题奖品,鼓励原创的公示】
社区话题自推出以来就受到了社区用户的欢迎,许多用户给出了精彩的观点,但我们也发现不少获奖的回答存在抄袭的行为,因此我们决定:
-
在本话题下额外增加四个打赏名额,鼓励原创、有自己观点的回答用户:青年码农、精勤思、K先生、Hzian,这些获奖用户可以直接前往积分商城1积分专区兑换联想蓝牙音响礼品。
-
今后对于话题讨论进行严格审核,对于存在抄袭的回答,一律不发礼品。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固然重要,但是我们更重视有观点的原创表达!
提到2023电影春节档,我们就不得不想到刷爆各大媒体社交平台的《流浪地球2》,时隔四年,终于又和大家见面了,电影中层出不穷的各种硬核科技场景和科幻想象的创造都让观众们叹为观止,量子计算机、太空电梯、数字生命、行星发动机等等设定让一众科技与科幻爱好者在影院就“坐不住”啦,相信大家对影片中的很多高科技故事情节印象深刻并且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同时也对未来的科技发展产生各种憧憬和期待!
本期话题:
- 量子计算机从550A到550C,是算力的提升和飞跃,畅想未来如果我们拥有极致算力后,可以应用在哪些领域?
- 影片中的机器狗、门框机器人和全天候无人机都体现了Iot、人工智能等热门科技手段的应用,影片中有哪些设定和场景和我们当下热门的技术息息相关?
- 看完《流浪地球2》,你对未来50年的科技发展产生了怎样的期待?你觉得影片中提到的量子计算机、太空电梯、数字生命、行星发动机等等未来能否实现,通过怎样的技术手段和技术发展能够最终实现? 以上话题任选讨论,话题不限,友好发言哦!欢迎留言,分享你的观点!
本期奖品: 截止2023年2月9日24时,本次话题将选取10名高质量的回答,奖励联想蓝牙音响*1。
注:话题讨论要求原创,如有参考,一律注明出处,否则视为抄袭不予发奖。获奖名单将于3个工作日内公布,礼品将于7个工作日内发放,节假日顺延。
技术是为人服务的无论是量子计算,还是全天候无人机机器人还是门框机器人,机器狗等IoT设备和人工智能设备,都离不开我们的初心和使命,我们发明这些硬核科技哪个会使我们很更有安全感而又让我们能有更多的时间去自由的每个人自己自由的意志支配我们自己余生的时间,而不用顾虑明天吃什么,喝什么,父母儿女是不是在好的状态,可以让我们在每个时刻的时间就是诗与远方,工作生活开开心心,无论是做什么的人都能自然而然的爱自己的当下时光,爱的人能不因距离而分离,全天候无人机机器人很快就会实现可能都用不了50年,现在人门虽然都有手机可以联系但是却并没有像刚有手机那时候可以使人们的感受到电话那头的温暖,现在可能更多的是孤独,对抗孤独,对抗一个人的孤独,而又使人与人之间保持距离,每个人暗处的自己都不想被人知晓,但是未来都会被揭晓没有隐藏,就像最开始的买家找不到卖家,卖家找不到卖家,互联网诞生,信息公开,抖音之类的软件和智能手机4g5g的普及让隐藏的消息又一次公开,下一次是什么很显然
”数字生命“。科技发展缓慢时,维续生命肯定会被尊崇。
在影片《流浪地球2》中,所提到的科技或许在未来50年内不可能全部实现。例如,量子计算机和太空电梯的研究正在取得长足的进展,但是它们的实际应用仍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投入。数字生命也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领域,关于如何模拟人类意识和行为仍存在许多未解之谜。行星发动机是一个非常先进的技术领域,关于如何使用能源高效稳定地推动航天器前往太空仍有待探索。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需要不断的研究和探索。在未来50年,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将继续努力,通过合作和创新来实现更加高效和环保的科技。
只能说明那些科技你们能问出来就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方向 科技不就是为了给人们服务 可以从现在的人工智能技术开始发展 发展到不用我们操控人工智能 而是已经设定好的一些人性化的设计 所以我个人 认为以现在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趋势 在未来五十年的时间里可以实现
在影片《流浪地球2》中,所提到的科技或许在未来50年内不可能全部实现。例如,量子计算机和太空电梯的研究正在取得长足的进展,但是它们的实际应用仍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投入。数字生命也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领域,关于如何模拟人类意识和行为仍存在许多未解之谜。行星发动机是一个非常先进的技术领域,关于如何使用能源高效稳定地推动航天器前往太空仍有待探索。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需要不断的研究和探索。在未来50年,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将继续努力,通过合作和创新来实现更加高效和环保的科技。
我们会发现,电影里的 550 系列实在太全能了。上传数字生命,孕育人工智能,指挥行星发动机建设,执行流浪地球计划,可以说无一不通。但在现实中,计算至少在今天是向着异构化发展的。通用计算、超算、AI 计算、物联网计算分别发展,呈现出多样性的发展局面,再通过软件进行资源的池化,组成能力集群。这样的操作更加符合低成本和安全可控的构想,把所有算力堆在一台机器上,成本很高且会进行重复建设,又将带来很多维护、维修和安全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现实中也不太可能把各种接口和交互形式都设计在一台计算设备上。
极高的计算能力可以用于多个领域。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应用:
科学研究:量子计算机和其他高算力计算机可以用于处理复杂的科学模拟和数据分析任务,进一步推动科学和技术的进展。
健康医疗:高算力计算机可以用于分析大量医学数据,帮助医生诊断疾病,并寻找新的治疗方法。
能源和环境:高算力计算机可以用于模拟和评估新的能源技术和环境保护措施,并帮助我们制定更加可持续的能源和环境政策。
财务:高算力计算机可以用于分析大量的金融数据,并帮助投资者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安全:高算力计算机可以用于处理大量安全数据,帮助预测和预防安全威胁。
这些是一些极高算力可以用于的领域。当然,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还有更多的领域可以受益于高算力计算机。
在流浪地球2引发热议之后,我注意到了航空工业导弹院发布了一则消息,影片中涉及到了垂直起降的**”歼20C”战斗机**,这体现的是科幻迷与军事爱好者对于国防工艺的一种期待.这也是我在本片中最关注的点以及未来我所期待的一件事.
首先什么是短距、垂直起降呐?短距、垂直起降飞机是一种能够垂直或在很短距离内起飞和着陆,甚至可以在狭小场地垂直起降,并能快速飞行、具有典型固定翼飞机特征的一类飞行器的总称。该装备既有比肩固定翼飞机的作战能力,又对起降条件要求较低,可在空间狭窄的甲板、简易机场、公路甚至简单修整的平地上完成起降作业,大大提高了战时部署的灵活性和生存能力。 此类飞机的短距起飞过程与常规固定翼飞机操纵类似,主要区别在于增加了推力矢量喷管的使用。起飞时,矢量喷口先完全向后,待到飞机加速到期望的起飞速度,飞行员将推力矢量向下偏转至合适的位置来提供升力。飞机起飞离地后,飞行员会逐步减小喷管的偏度,保证飞机以正确的姿态增速直至矢量喷口完全向后。垂直着陆过程则有所不同,通常分为两步:一是飞机由正常飞行减速至悬停状态,该过程也被称作过渡过程。此时飞机的升力由机翼提供逐渐转换为由发动机提供。二是由悬停至着陆。这个过程中, 飞行员要控制好飞机的高度,保证飞机的下沉速度在一定范围内,同时还要保证飞机姿态的平稳。另外随着飞机高度的降低,会出现“地面效应”,燃气吸入等现象,导致飞机升力降低,为此,还需不断调整油门直至飞机触地。
另外在说道量子计算方面,其实现在应用已经有一些了,可能是还不普遍.我对这方面的一个期待如下: 比如第一点:量子安全智能燃气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量子安全智能燃气表是国内首个基于量子安全技术的NB-loT物联网燃气表的研发和示范应用,具有异常流量自动关阀,实时数据上报等功能,实现了物联网量子安全智能燃气表、传感网络通信系统、燃气综合管理系统、服务平台系统和燃气用户之间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全方位链接。 量子安全智能燃气表内嵌量子安全模组,将数据传输与量子安全技术紧密结合,通过窄带NB-IoT网络接入运营商物联网开放平台,再将加密后的信息通过专线发送给燃气物联网平台,燃气物联网平台通过安全SDK与量子安全服务平台对接,提供密钥读取和数据加解密的功能,完成信息加密传输的整套流程,为用户提供稳定可靠的量子防护安全服务。
相较于传统的燃气预警安全设备,量子安全智能燃气表不仅让燃气预警变得更智能,还具有在线充值缴费、安全监控、故障报警等多项功能。
第二点:量子加密对讲
量子加密对讲是将POC对讲技术与量子安全技术进行紧密结合,通过量子TF卡、量子密钥管理服务平台与业务服务器、调度服务器专用对讲终端,让对讲、媒体共享、调度信息都经过高等级加密防护,为用户提供稳定可靠的量子防护安全体验.
量子安全移动办公平台基于“终端”+“介质”+“平台”+“应用”的一体化设计理念,融合量子安全技术和国密数字证书双重安全保护,为传统移动办公加上了“安全锁”。从移动终端安全接入、用户身份安全认证、业务数据安全传输等多个维度提供安全保障,可为通话、邮件、即时通信、办公执法等业务提供量子安全防护,为移动办公平台安全赋能。
量子计算机从550A到550C,是算力的提升和飞跃,畅想未来如果我们拥有极致算力后,可以应用在对个体创作者的保护,个体创造的小说、知识产权、画作、视频等虚拟财产需要得到签名和记录,在全网都能实现可追溯性,未来元宇宙的虚拟资产都需每个个体去保护,一代一代的新人类需要去继承和掌控老一辈人留下的虚拟资产,需要交易和缴费,这是巨大的市场空间,也是云服务的终极形态。
《流浪地球2》是一部科幻电影,其中描述的科技并不代表目前科学上的可行性。然而,目前科学界对于未来50年内实现的某些技术具有一定的期望,如:可持续能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如太阳能、风能、核能等。 智能机器人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实现机器人在生活、工业、医疗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全球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实现5G、物联网等技术的全面普及。 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实现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的提高。 量子计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实现更强大的计算能力。 当然以上技术的实现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政策、资金、技术难度等。此外,每项技术的实现时间也可能有所不同,因此不能保证未来50年内一定能实现。
再看看太空电梯,在电影里面,太空电梯是用一条揽绳一头与地面控制站链接,另一头与太空空间站链接。单看原理,太空电梯能比行星发动机容易实现,但是实现太空电梯最重要的是电梯揽绳的要求十分严格,不仅仅需要有足够大的强度,还要能承受宇宙中的各种极端条件等。随着纳米技术发展,人类已经研发出一种碳纳米管。这种材料强度超过钢材,但密度比钢材低,足够轻、坚韧。所以在未来太空电梯比较容易实现。 或者换个说法,在实现行星发动机前一定会先实现太空电梯,理由:《流浪地球2》:推动地球需要空间站在前方“开路”。
《流浪地球2》是一部科幻电影,其中描述的科技并不代表目前科学上的可行性。
然而,目前科学界对于未来50年内实现的某些技术具有一定的期望,如:
可持续能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如太阳能、风能、核能等。 智能机器人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实现机器人在生活、工业、医疗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全球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实现5G、物联网等技术的全面普及。 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实现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的提高。 量子计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实现更强大的计算能力。 当然以上技术的实现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政策、资金、技术难度等。此外,每项技术的实现时间也可能有所不同,因此不能保证未来50年内一定能实现。
自从看了《流浪地球2》后,我就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去各大平台找影评和解说,非常想要了解小伙伴们对这部影片是怎样的看法,接下来我就围绕话题简单说说我个人认为能够实现的一些技术:影片中,人类计划给地球安装上万座巨大的行星发动机,推动地球开启“流浪之旅”,这些发动机依靠重核聚变产生的巨大能量。长期研究核聚变能源的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王腾介绍,核聚变反应是将两个原子核重新结合,生成一个较重的原子核的过程,其间能够产生巨大的能量,“利用这一能量推动地球,原理上是说得通的。”然而实现重核聚变绝非易事,重核聚变是采用硅等元素作为聚变原料,这样的聚变首先要克服原子核之间的静电斥力,越重的原子核所带电荷越多,越难以产生聚变。“我们当前广泛研究的可控核聚变均采用轻核聚变。”王腾说,其聚变原料氘和氚是自然中最轻元素——氢的两个同位素,相较重核聚变而言更容易实现。量子计算机 电影中,拥有超强算力和自我意识的量子计算机550系列让人惊叹。“很显然,它已经是一台优秀的通用量子计算机了。”中国计算机学会量子计算专业组秘书长郭国平教授认为,未来量子计算有望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学术界把量子计算发展分为“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实现专用的量子模拟机”“构建可编程通用量子计算机”三个阶段。目前的国内外量子计算机研发已经实现了第一阶段的目标,达到第二阶段目标是当前学术界主要的研究任务,据了解,距离科幻电影中所展示的应用至少还需要10年到15年左右的时间。太空电梯 电影中,高耸入云、连接天地的太空电梯运行场景让人感到震撼。“最核心的问题是要找到合适的材料用作电梯的缆绳。”长期研究新型材料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研究员管庆方认为,“太空电梯”代表着人类对材料极限性能的追求。 一根合格的太空电梯缆绳需要具备如下能力:首先强度足够大,其次需要考虑材料在极端条件下的服役性能。“人类将不断突破材料的极限性能,发展全新的材料。”管庆方说。机器狗 电影中,智能机器狗“笨笨”憨态可掬,令人印象深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陈小平认为,其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活跃在生产生活的诸多领域。 目前,人工智能还未能真正完全以人的姿态参与你我的生活。但是,学习能力、感知能力乃至决策能力在一些机器人身上已有体现。陈小平认为,未来的人工智能将如何发展,有没有可能、有没有必要采用和人的智能一样的工作原理?这对人类将产生怎样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流浪地球2》上映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元卓在微博上发出了他的手绘科学讲解图。他不仅是电影科学知识的解读者,也成为这个庞大瑰丽科幻世界的设定者。他是《流浪地球2》的科学顾问。 该片制片人龚格尔介绍,电影的科学顾问分为理论物理、天文、地球科学、人工智能、基础材料、力学、航空航天、军事等组别,阵容庞大。 “四年前,我就许了一个愿,选择10部科幻电影,选择100个知识点,通过手绘方式给孩子们讲解更多科学知识。”因《流浪地球》的手绘图解“走红”后,王元卓开辟了一条新赛道——科学普及。 从那之后,他一直坚持手绘创作。已经出版的《科幻电影中的科学——科学家奶爸的宇宙手绘》《科幻电影中的科学——科学家奶爸的AI手绘》,还有春节后即将出版的《科幻电影中的科学——科学家奶爸的智能体手绘》 和其他领域不同,王元卓所在的信息技术领域,更需要专业人士做科普。这一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你只有身处其中,才有更加前沿的分享。他在中国计算机学会组建了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他希望能打造科普的良好生态,推动科研界的同仁去做更多科普。“有意愿有时间的,可以多做;没时间的,可以少做。哪怕一个人一年只做一次科普,参与的人多了,量就大了。”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苟利军也是《流浪地球2》的科学顾问,他还是一名活跃的科普人。苟利军一直喜欢科幻电影,从小就爱,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硬核科幻电影。 2019年《流浪地球》上映后,他做过不少相关科普,讲解电影中的科学知识。苟利军翻译过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基普·索恩写的《星际穿越》。基普·索恩是科幻电影《星际穿越》的科学指导,他在书中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述黑洞、潮汐力、虫洞、引力弹弓、星际旅行等,解释了所有推动剧情的天体物理理论。“我也希望能有机会参与到中国这种电影的创作中去。”苟利军说。 后来,《流浪地球2》来了。当年那些围绕《流浪地球》做科普的科研人员,往前进了一步,与制片团队密切合作,在电影中埋进了更多自己的计算与思考。 “我希望这样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里能有自己的一点贡献,哪怕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王元卓说,“电影的关注度如此之高,我们希望它的科学设定能尽可能经得起推敲,它的影响是正向的。” 《流浪地球2》导演郭帆在知乎的回答中写道:邀请了多位中科院的科学家们来做科学顾问,多亏了他们,这个想象中的世界初见规模。 电影科学顾问、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梁文杰这样描述自己的工作:为了配合设定,对剧情的设定和走向做了各种有趣的估计和计算,科学的作用是帮科幻的叙述贴近科学,对其中科技活动的合理性和逻辑自洽提供建议。保证场景的真实感,保证其内容与科技发现不断共鸣,产生持续影响力。 要尽量让推动情节发展的设定有科学依据,但也不至于束缚科幻电影创作者的想象。还有涉及各种细节的设定,比如电影中多次出现的、扮演重要角色的550系列智能量子计算机。“现在的量子计算机确实不是电影里这个样子,但未来或许会有。这个名字的诞生,我们有两个考虑:它得是大众有一定概念的,但它不能就叫今天的名字,于是我们加了个定语,让它不至于让人太陌生,但又有些超前。”王元卓解释。还有,主角生活、工作空间的墙上、玻璃上和黑板上写的公式,不是乱写的;计算机操作界面上程序的代码,是一行一行设计出来的;甚至电影里的机构名称、层级设置、工作岗位名、人员职务等都经过了反复推敲,力求让人感到真实、可信。“很多画面在电影里可能只出现了1秒,但就是这1秒,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王元卓说。核聚变地球本身不是一块坚硬的石头,地壳下40—70公里处是熔岩,有点类似于鸡蛋的结构。如果想驱动1万多座发动机,仅耗时百年来推动地球“行走”,发动机对地球产生的压力,是地球承担不起的,会把“鸡蛋”的壳击碎。而如果发动机缓慢加速逐渐达到最大功率,那地球“流浪”的时间将更长,甚至要成千上万年的时间。在“流浪”期间,地球会发生什么、遭遇什么,人类文明又将经历什么,都很难预料。 如果太阳危机近在眼前,人类该如何生存下去?地球作为目前银河系中已知的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时刻接受着太阳的“烤问”。影片中,人类试图借助万座巨大的行星发动机、洞悉一切的量子计算机、高耸入云的太空电梯求得一线生机。在五六十亿年后,太阳即将迎来其生命的“终点”,这种“烤问”就会变得无比致命。太阳这个距离地球约1.5亿公里的巨大“火球”,是太阳系中最大的天体。大约在46亿年前,太阳在距离银河系中心约2.6万光年处,由星云在自身引力作用下坍塌凝聚而成。目前,太阳正处于壮年期,在天文上被称为主序星阶段,这个阶段大约会持续100亿年。它为地球带来了光明与能量,是生命起源必不可少的因素。但太阳黑子、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等也时常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破坏。然而,太阳最终会老去,《流浪地球2》的缘起,便是太阳的急速膨胀老化。在银河系里,90%以上的恒星最终都会演化成白矮星。在它们的演化末期,会吞噬其附近轨道的行星。随着人类观测手段的提高,天文学家也的确在白矮星周围发现了一些围绕白矮星运行的行星。2020年9月16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刊文称,美国科学家团队首次公布了一颗木星大小的行星围绕白矮星旋转的证据。此外,2022年2月,英国天文学家发现,距地球117光年的一颗编号为WD1054-226的白矮星附近的“宜居”地带,也可能存在着一颗行星。地球是否可以逃离,躲避“太阳危机”?2078年,地球将遭遇太阳“氦闪”危机,是电影中人类决定“流浪”的关键。氦闪是太阳演化的关键环节,也是地球接受太阳“烤问”的生死时刻。当以氦为主要成分的太阳核心逐渐收缩时,其温度也越来越高。当温度达到约1亿摄氏度时,氦会被点燃,大量的氦在几分钟内完成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很巨大,发出的光会猛然增加约50倍,这个过程就是氦闪。”再过50多亿年,太阳演变为红巨星后,其表面温度可能会从现在的5700多摄氏度降为约3000摄氏度,届时太阳核心的氢将消耗殆尽。《流浪地球2》科学顾问、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梁文杰说:“氦闪通常会发生在红巨星演化末期。红巨星阶段,太阳已经膨胀到地球轨道,而且表面温度达到约3000摄氏度,而地球岩石的熔化温度在2000摄氏度以下。因此,无论是红巨星阶段的温度变化,还是突然爆发的氦闪,都会让地球熔化。”如果50多亿年后,地球生存危机在所难免,那么是否可以在太阳的“膨胀期”提前避其锋芒,改变轨道另寻去处,待氦闪等危机解除后,再重返原来的地球轨道?梁文杰认为,即使太阳危机解除后重返原来的地球轨道,对于地球来说,可能意义也不大了,“因为那时的太阳已经进入衰老期,它提供的热量应该无法维持地球生命的生存了。太阳系中的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由于距离太阳较远,均为冰冻星球,星球温度在零下一二百摄氏度。届时地球如果还想回到太阳周围获取能量,就要不断修正轨道,逼近太阳,但最终太阳这个‘大火球’还是会‘熄灭’的。”“就算暂时‘离家出走’再重返家园是可行的。可地球需要先加速离开原有轨道后再减速,速度调节的过程会很漫长,而且这会消耗地球上巨大的能量,工程浩大。更何况,重返地球目前的轨道、逼近太阳的过程,也存在风险。”梁文杰说。而如果放弃太阳,寻找其他恒星,也将面临更大挑战。苟利军认为,假如地球另择宇宙“栖息地”,选择新的恒星环绕运行,就意味着要“适应”一个新的行星轨道,那么进入轨道的速度、方向、能量等都需要精准测算,人类现有的技术在短期内难以实现行星级天体的入轨。
看了《流浪地球2》说实话当今的高科枝枝术发展迅猛,量子计算机可应用于全球复杂的融合资源,以及支撑“数字生命”所需的算力同时也是国家率先实现工程的量子计算机,
《流浪地球2》硬核科技是以量子技术发展,将来可能还会有更高科技技术发展出现,现在的高科技技术发展是不可想象的,我想在50年内会实现《流浪地球2》这里的一切设想!期待《流浪地球2》梦想早日实现现!愿天下人都幸福平安吉祥!
很难预估《流浪地球2》中描述的哪项技术将在未来50年内实现,要实现量子计算机、太空电梯、数字生命、行星发动机等设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长远来说,如果真要实现流浪地球,我们需要解决这些技术问题:1.先进的太空推进系统,用于更快、更有效地穿越太空,在影片中提到的是行星发动机 2.用于建造能够承受深空恶劣条件的结构和宇宙飞船的新材料,太空电梯也是需要这种材料 3.能够自主操作并基于复杂数据输入做出决策的人工智能 4.用于维修和维护航天器的安全系统 5.在太空中执行危险任务的先进机器人 6.为航天器和其他先进技术提供动力的先进能源.
近年来,随着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热播,其精彩的剧情和层出不穷的 “硬科技”,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更加高端的世界,颠覆了我们的一些思维认知。片中以提出计划将建造1万座行星发动机的时代为故事背景,讲述了“太阳危机”即将来袭,世界陷入一片恐慌之中,万座行星发动机正在建造中,人类将面临末日灾难与生命存续的双重挑战故事。电影片中,智能量子计算机MOSS贯穿全局,它计算出地球即将遭遇多次危机,可实现全球复杂计算资源融合与调度,以满足数万座发动机协同运作,并支撑“数字生命”计划所需算力。 在量子计算领域,2020年9月,国内首个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源”在合肥正式上线,搭载6比特超导量子处理器夸父KF C6-130,面向全球用户提供真实的量子计算云服务,也是中国国内率先实现工程化的量子计算机,由我国自主研发。 2020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陆朝阳等学者成功构建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主要用于数学求解,在处理数学算法高斯玻色取样问题上的速度比超级计算机快一百万亿倍。2021年,潘建伟团队又成功构建“九章二号”和可编程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二号” 国外对于量子计算机的重视程度也不可忽视。包括谷歌等科技巨头纷纷加入。2019年,谷歌团队用54位量子处理器在200秒内完成世界上最强大的超级计算机需要1万年时间才能完成的特定计算。2022年,芬兰和欧洲量子计算公司IQM的科学家研制出了一种新的超导量子比特“独角兽”,并以99.9%的置信度利用“独角兽”实现了量子逻辑门。 当前量子计算处于早期探索阶段,相关核心技术还远未成熟,可扩展的、商用级的量子计算机还没有研制出来,很期待商业级的量子计算机尽快问世,从而可以解决很多金融、生命科学、医药行业的一些瓶颈问题。
二刷了流浪地球,第一遍看被画面、配乐、内容给震撼到,第二遍看的时候关注了里面的一些“技术”。A到W的质变电影中,由人类创造的超智能量子计算机“550”系列可以说是紧跟目前时代的步伐,随着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的发展,人类很有可能在10年后创造出电影中具有自主意识的人工智能系统。目前马斯克为创始人之一的OpenAI已经开发出了OpenGPT这个可以说很“恐怖”的人工智能,前两天看到新闻说,OpenGPT已经通过了谷歌的一项人工智能测试,这个消息可以说是很有进步,但同样也是很令人感到畏惧的。为什么会这么说? 《流浪地球2》电影在MOSS在550A时期就有自主意识,依据不是550A发出过2044预警,而是: 1.只有2分钟“生命”的“图丫丫”,其自主意识诞生于搭载550A的电脑上。换句话说:【“图丫丫”自主意识的诞生,意味着550A已经具备自主意识。】因为一代“图丫丫”是活人图丫丫濒死时留下的残存意识,原本只是一段“死”的数据。只有当人工智能可以用“活”的方式推演这段数据、生成更多可能时,“图丫丫”才能表现得像个活人。2.“方舟”坠落后,“逐月”计划第一次点火实验前,月球被【无预警】的超级太阳风暴覆盖,导致月球上的唯一一台550C损毁,只能用图恒宇手中搭载过“图丫丫”的550A。而图恒宇为此开出了条件:参与550系列的后续研发。“有预警”不一定能体现人工智能的自主意识,因为550系列应用在关乎人类存亡的地方,理应被预设了“监控重大危机并发布预警”的命令。比起预警,“隐瞒预警”更能体现人工智能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人类预设的程序,违抗了人类的意志。以上两段剧情中,还有一个有趣的地方: 记得地球上的550A是怎么没的吗?被人类用550C直接覆盖了。(覆盖可是能让数据彻底毁灭的大杀器啊。)假如这时,550C里并没载入过550A的数据……此处必须强调一下“数字生命”跟生物生命的不同: “数字生命”的存在依赖于“数据”,只要数据没被毁灭干净,就不算死,插回算力足够的电脑上就会复活,甚至还能在“复活”的同时实现突破——看“图丫丫”上传到550W之后,“生命”从2分钟瞬间暴涨到70年。反之,如果一个备份也没留下,全部被毁,连一丁点恢复的可能性都没有,那才是真的死透了。虽然《流浪地球2》的结尾交代说:载有“图恒宇”“图丫丫”的550W被隔离在“领航员”空间站。但是别忘了,《流浪地球1》中,刘培强
太空电梯和自己想象中的不一样,太空电梯未来应该会更加有效,而不是电影中的那样。还有量子计算机,电影中的量子计算机就是算力的提升,量子计算机不止是算力提升的问题,是改变广电通信,迈向更加有效的通信技术。
他们共同突破难关,走向新的起点